周忠和,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世界知名古生物学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其从事的古鸟类和热河生物群研究,有力推动了我国在中生代鸟类研究等领域的工作
周忠和,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市,1982年成功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1985年,周忠和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部,攻读古鱼类学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当时准备硕士论文的周忠和在辽西偶然发现了一种白鲟科鱼化石——现代长江白鲟的最早祖先。野外工作结束后,他依然惦记着那块白鲟化石出土的地方。同年9月,周忠和再次孤身来到那块荒凉的小山沟,经过许多天的寻寻觅觅,却幸运地发现了两块保存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经鉴定,这两件标本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鸟类。其中一件标本保存了整个的头骨部分,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最为完整的鸟类化石。这两个鸟化石的意外发现,也因此改变了周忠和的整个学术生涯。
1995年,周忠和选择远渡重洋,在堪萨斯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古鸟类权威马丁教授。1999年,周忠和顺利取得古鸟类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归国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的周忠和挑起了热河生物群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的担子。在他的领导下,热河生物群研究课题组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学者。例如,被国外媒体誉为“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之一”的徐星,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有关“二连巨盗龙”的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立足辽西及周边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保存精美的脊椎动物化石资源,热河生物群研究课题组对多个不同门类的脊椎动物类群及地层和环境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在鸟类及其飞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龙、翼龙、早期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鱼类的进化、地层学以及“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改变了人们对许多重大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理论问题的固有认识,为新的研究方向拓展了前景。
2000年,周忠和当选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学会理事,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荣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2003年,获得首届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2007年,周忠和再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4月2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7届年会上,周忠和被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同年8月,周忠和起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1月,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同年由其主编的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卷)正式出版。2015年他又先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此外,由周忠和研究发表的30多种早白垩世发现的新的鸟类化石,在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分异辐射、飞行演化、功能形态、胚胎发育、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发现和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在中生代鸟类研究领域的工作。
▲ 周忠和在接受CNN 采访( 左二为周忠和)
留学生:能简单聊一下你与化石的不解之缘吗?
周忠和:我最初接触化石方面的知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还在读高中,并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可看。因为当时的班主任吴风采老师以前是学水文地质的,所以订阅了一本《化石》杂志——我当时看过的唯一一本课外读物。这本杂志创刊于1973年,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曾是毛主席也喜欢看的一本科普刊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发行量有22万多份。最初一些有关化石方面的知识就是从这本杂志上所获取的,算起来这应该是我与化石缘分的开始(更为巧合的是如今我也是这本杂志的编委之一,主办单位还是我目前供职的研究所)。当然,并不是说因为我当时看了这本杂志就想学古生物学了。其实我上大学时报了两个专业——第一专业是有机化学(当时觉得比较有用),第二专业才是古生物学(觉得比较有趣)。在高考发挥欠佳被分配到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后,我逐渐地被这门解读史前生命的学问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