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拾光 | 百余年前的归国学子之约:1915年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编者按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过110个春秋,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重大事件,如同散落时光里的星辰,等待我们俯身拾撷、以史为鉴。今年是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百年拾光·赤子报国》栏目将回溯1915年至今中国大地上的重要历史坐标——从反帝爱国的街头呐喊到科技救国的灯火通明,从救亡图存的热血抗争到改革创新的时代强音。这些被时光封存的故事,不仅是过往的注脚,更是照亮未来的明镜。站在2025年的重要节点回望,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次与前人的精神对话。愿我们在拾取时光碎片的过程中,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汲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力量,让百年留学史、奋斗史成为激励新时代留学人员矢志报国的精神宝藏。
百余年前的归国学子之约:1915年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
清朝末年广东便有不少士人留学欧美,成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源地。广州欧美同学会的诞生和发展与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紧密相连,百年回望,透过穿越岁月的文字片段,我们至今仍能清晰感受到同学会成立之初的赤子热忱与爱国抱负。
据《广州欧美同学会第十一週纪事》记载,1912年,上百名归国的欧美留学生相聚于广州河南水泥厂,后每年开展联谊交流。1914年冬,西濠附近的“康哥地亚”俱乐部成为归国学子聚会的重要场所。随着交流日益频繁,归国留学生群体的凝聚力与日俱增,为后续组织的正式成立奠定基础。
1915年,广州欧美同学会正式成立,黄宪昭当选为首任会长。黄宪昭是历史上第一位接受正规系统新闻教育的中国人,他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召唤下,返回中国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并长期在广州从事记者工作。
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后,会员数量逐年增加,年会活动参加人数常常超过两百人。早期会员中,有很多具有较高学术和专业造诣的杰出人物,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学术教育到兴办实业,他们将海外所学转化为救国为民的实际行动。
如主持广州“第一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仲元图书馆设计,推动近代广州城市转型的杨锡宗;设计岭南大学女学部(今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广寒宫”)、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新楼等岭南地标的建筑师黄玉瑜;曾五次出任广州市工务局局长,推行广州“六街”筑路、海珠堤岸填筑等市政工程,参与南京“首都计划”的林逸民;实现第一艘远洋货轮“广中号”和轮渡船“中华号”自主设计和建造,为中国造船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韦增復;孙中山英文秘书、曾任广州市政厅财政局局长、驻墨西哥公使等职务的李禄超;倡建莞龙公路,在推动地方实业和抗日救亡运动方面有显著贡献的钱树芬;曾任中山大学教务长、中国工程师学会广东分会会长等职务的陈宗南等。
广州欧美同学会早年发展过程中也面临难题,由于没有固定的会所,会务开展受到限制。1921年,同学会曾发行债票,筹得近万元用于买地,可建筑经费仍不足。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自行设计并兴建了自有会所,位于文德路39号。
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就成为归国学子研究学术、交流思想、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重要纽带。同学会早期会员为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身体力行地诠释了留学报国的初心与使命,在广州城市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延伸阅读
《广州欧美同学会第十一週纪事》节选 ——关于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915年的文字记载
粤与西方文化相接触,于中国为最早。故其士人之负笈外洋、研求学术者,亦较他省为独多。在前清末叶,学成返国者已岁有其人。特其时人数不多,大群未合。迨民国初元,粤省旧制既除,新政备举,故我学业于欧美各大学之侪辈遂相率归来,致力于社会之建设,而又志同道合,颇感声应气求之快。是年岁暮,乃为会于河南之士敏土厂,以联学谊。一堂济济,数达百人。年会举行,盖自兹始。而同学会组织之议亦倡于此时。惜未久,而有民二之政变,同学中多因环境不合,势须引去,其能留居省垣者,仅寥寥十数人。故民三年,会在同学刘君家中举行,设筵仅三席,则其时同学界沉寂之况盖可想见。所幸者,新从外洋回国之同学已与年俱增。往还既多,自生团结。故民三之冬即有一俱乐部设于西濠附近,命名“康哥地亚”。有此场合,联络益坚,感情益洽。迨民四而同学会遂告成立。会长首次被选者为黄君宪昭。开幕之日,黄君当众肃立,目注国旗,手握长剑,高举一呼,欢呼继作而礼成矣。自后会员人数益增,民九以后,赴年会者常满二百人。吸引系维,不无困苦。揆厥原因,多由于会所之未建,故欲图救济,每有俱乐部之设。民八之有新亭,十三年之有智群,皆缘于此。然筹备建筑会所,亦已两度经营:民国元二年间曾捐欵数千元,而阨于纸币之低折,尽归乌有;民十又有发行债票之举,集欵将及万元,以购会基。而所余者,乃不敷建筑之用。大功未集,良用怃然。惟是此十年中同学会之雏形已具,云蒸龙变尚在,将来,盖物之大者以千万年恣其发育者也!民国十四年冬胡章谨识。 ——摘自《欧美留学生同学录》(1926年)
综合整理:广州欧美同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