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百年拾光·赤子报国

百年拾光 | 1918年:孙中山与欧美归国留学生的家国之谈



编者按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过110个春秋,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重大事件,如同散落时光里的星辰,等待我们俯身拾撷、以史为鉴。今年是广州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百年拾光·赤子报国》栏目将回溯1915年至今中国大地上的重要历史坐标——从反帝爱国的街头呐喊到科技救国的灯火通明,从救亡图存的热血抗争到改革创新的时代强音。这些被时光封存的故事,不仅是过往的注脚,更是照亮未来的明镜。站在2025年的重要节点回望,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次与前人的精神对话。愿我们在拾取时光碎片的过程中,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汲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力量,让百年留学史、奋斗史成为激励新时代留学人员矢志报国的精神宝藏。

 

1918年:孙中山与欧美归国留学生的家国之谈

 

1918年1月26日,广州军政府内一场宴会,承载着跨越百年的家国期许。孙中山与宋庆龄设席以待,90余位欧美归国留学生齐聚一堂,静听先生纵论天下大势、寄语民族未来。

 

“共和国家之建设,端赖人才。”先生开篇便锚定人才与国家的深刻联结。在他心中,留学人才是国家前途的重要依靠——负笈海外的学子带回的,不仅是新知,更是足以刺破旧时代沉闷的火种。这场宴会不是简单的相聚,而是为筹备“立国方针”展开的思想奔赴。

 

彼时欧战终局渐近,先生敏锐洞察:“各国情势,必有一番大变动,风潮之激荡,我国实先受害。”他深知,世界变局中,贫弱的中国难独善其身,却也在危机里预见转机——“各人宜趁此时机,力图实业教育之发展”。交通之困锁死国家进步的咽喉,他特别强调这是必克的难关;留学人才学成致用,正是破局的底气,国家“实利赖之”——这份重若千钧的托付,稳稳落在每位留学生肩头。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回望百年,这场与留学人员的对话,恰是时代使命的郑重传递。从清末民初留学生为救亡图存奔走,到如今留学人员以学识投身国家建设,不变的是“学成致用”的担当。报国的期许,化作一代代 归国留学生投身实业、教育、科技的脚步,在中华大地上踏出复兴的回响。

 

今日再读这段史料,仍能触摸到那股炽热的家国情怀。无论时代如何流转,人才与国家的共生共荣从未改变。百年拾光里,有追思,更有接力——接过先辈们对“自立”“图强”的执着,让留学报国的火种在新时代燃得更旺,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

 

参考资料:《在广州欢宴欧美留学生会上的演说》,1918年1月26日,引自《孙中山集外集》,第90页。

 

文字:周好